聚合邵阳新闻 传播邵阳声音
邵商网与您共同讲好邵商故事

我是你的眼,你是我的耳——记双清区渡头桥镇两塘村长寿夫妻姚正国、刘珍娥

通讯员 周志斌 刘恩权 岳志勇

邵阳市双清区渡头桥镇两塘村2组,住着一对长寿夫妻,丈夫姚正国今年100岁,妻子刘珍娥今年90岁。

结婚73年来,两人相濡以沫、相扶相携,很少吵嘴红脸,让人不由得想起小说里的“神仙眷侣”。

爱情来时,我们正年轻

在绿树掩映、空气清新的两塘村彭家湾一农家小院,笔者见到姚正国、刘珍娥这对长寿夫妻。姚正国出生于1920年9月,身材修长,神情矍铄,除了有点耳背之外,身体状况良好。刘珍娥出生于1930年12月,头发雪白,神情恬淡,除了患白内障看不见和血压有些高外,身体状况亦不错。得知我们前来采访,马上招呼我们就座,并掀开尘封往事,娓娓而谈起来。

姚正国家兄弟姊妹多,母亲早逝,做为家中长子,不到16岁,一家人的生计几乎全落在他稚嫩的肩上。他从小跟着父亲加工锯片赚钱,有时为赶货,通宵都没合过眼。农闲时还在九龙岭做过脚夫。后来抗日战争爆发,他到国民党部队医院当过护工。抗战胜利后,他还到短陂桥当过窑工。后来,有姚正国在家精心照顾父亲,两位弟弟得以参加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为姚家赢得荣誉,他可谓功不可没。

1946年,经别人介绍,26岁的姚正国和年仅16岁的刘珍娥相识了。姚正国的成熟稳重、勤俭持家,刘珍娥的善解人意、清秀可人都在对方心里留下深刻的印象。很快,姚正国向女方家长提出了结婚请求,但遭到刘珍娥奶奶的反对。好在刘家母亲通情达礼,在她的支持下,最终二人喜结连理。

看不见时,我是你的眼

刘珍娥嫁过来后,没有婚房,于是因陋就简,将一间偏房收拾下,当成了他们的“窝”;没有床,一口打谷子的长方形“黄桶”就成了他们的床。这样窘迫的情形持续了七八年,直到他们从大家庭里独立出来。那时他们的主要口粮是红薯、白萝卜和“凤凰萝卜”,很少有大米。遇到歉收年份,还得啃又硬又涩、难以下咽的树皮。

即便在艰苦的条件下,夫妻二人仍相敬如宾。刘珍娥对丈夫毫无怨言,她夜以继日地劳作,以贴补家用。除了在队上干农活、喂猪外,晚上还得在家坚持纺纱,常干到第二天凌晨鸡叫头遍,方才上床小睡一会。然后用纺好的纱换取布料,再将布料染色,拿到集市上出售,换取微薄收入。

夫妇俩先后生下10名儿女,并将6个女儿和1个儿子抚养成人。后来儿女们一个个都成了家,他们也慢慢地老了。儿女及女婿等又都在农村靠种养、打工维持生计,家庭负担比较重,生活也不太宽裕。老人坚持自食其力,卖点小东西,喂养一些鸡鸭、猪等补贴家用,过着节俭清贫的生活。

18年前,刘珍娥的眼睛发生了病变。一次,她在田里打禾时,左眼突然看不见,后来右眼也慢慢地看不见了。她堕入了无边的黑暗,心也似掉入了冰窖。每天坐在家门口,听着外面打谷机发出“隆隆”的声音,想着自己以后不能再为家出工,不禁以泪洗面。

妻子突然双目失明,姚正国心如刀绞,带她四处求医问药,加倍细心地照顾她。见丈夫不仅不嫌弃自己,而且对自己体贴入微,刘珍娥凄凉的心里泛起一丝丝暖意。

今回首时,余云淡风轻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刘珍娥失明后,儿女们也屡遭不幸……自顾尚且不暇,遑论照顾父母。好在当地政府及时伸出援手,关爱高龄、残疾老人。前年,当地在老人住房走廊的墙壁上安装好扶手,硬化了屋前的土坪,还为刘珍娥赠送了导盲棍。区里每月派人为刘珍娥理一次发,为两位老人测量血压,还为他们落实有关补助等。

当问及为何不看电视,姚正国说:“我睡眠蛮好,天一黑,就上床睡觉了。一觉睡到第二天早晨六点半,然后准时起床。”有规律地作息,高质量的睡眠,看来是长寿不可或缺的秘诀。

来源:邵阳新闻在线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邵商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aoshang.cn/news/15475.html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