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邵阳新闻 传播邵阳声音
邵商网与您共同讲好邵商故事

海菊安:拳拳报国志 殷殷民族情

     拳拳报国志 殷殷民族情

    ——记邵阳市大祥区抗美援朝回族老兵海菊安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7月25日,大祥区抗美援朝回族老兵海菊安端坐在椅子上,铿锵有力地唱起《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眼里泛着泪花。一抹阳光透过窗棂,照在他胸前的纪念章上,熠熠生辉。

1950年,海菊安应征入伍。11月的一天,根据上级命令海菊安毅然随部队跨过鸭绿江,奔赴抗美援朝战场。

“那是一曲民族团结的壮歌,那是一场舍生忘死的战斗!”老英雄一边抚摸着纪念章,一边讲起72年前的烽火岁月。

那惊天地、泣鬼神的战斗场面,那回汉兄弟同仇敌忾、生死与共的情谊……一幕幕、一帧帧宛然如昨。

心有大义,参军报国

“你父亲过世了,就你一个独苗苗,还去参军,万一在战场上回不来咋办?”1950年的一天,在邵阳县长阳铺镇新立回族村的一家院落里,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奶奶劝说着孙儿。

“奶奶,保家卫国,我肯定要去!”孙儿一脸倔强。这个孙儿便是年仅14岁的海菊安。

“当时听到了‘邵阳回民抗美援朝分会’宣讲小组的宣讲,我热血沸腾,心底里萌生一个强烈的愿望——我要以实际行动捍卫新中国。”海菊安回忆说。

1950年,为了保卫国家安全、支援朝鲜人民的反侵略战争,邵阳回族人民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同全国人民一道,满腔热情投入参战支前中。并在邵阳市清真南寺成立了“邵阳回民抗美援朝分会”,召开了全市回民代表会议,各清真寺的阿訇们利用主麻讲“卧尔兹”的机会,反复宣讲伊斯兰教反对侵略、保卫和平、守护家园、维护正义的光荣传统。各地宣讲小组深入回民院落,广泛宣传发动,邵阳广大回族青年纷纷报名参军。有多名青年就牺牲在抗美援朝战争中。

“男儿立志出乡关,报答国家那肯还”。该年秋天,海菊安毅然踏上了北上的列车,奔赴抗美援朝的战场。

浴血奋战,光荣负伤

经过短期的新兵训练,1950年11月,海菊安光荣地成为了志愿军54军134师400团炮兵营的一员,并随部队入朝作战。

“那时,比子弹更可怕的是寒冷和饥饿。”老人清楚的记得,朝鲜的冬天特别冷,室外温度在零下20℃以下。当时部队物资匮乏,行军中为了不暴露行踪,队伍不能生火做饭,只能吃压缩饼干充饥,战士们常常是饿困交加。

“我两天才能吃上一块压缩饼干或者一个土豆,经常就是一口饼干一口雪。”虽然过去了这么多年,但当时的情景老人仍记忆犹深。

在朝3年,海菊安没有睡过一次床、住过一次房,每晚天当被、地当床,醒来时“热天汗一身、雨天泥一身”,因此落下了严重的风湿关节病。

当时,年仅14岁的他穿着最小号的军装,但人小觉悟高、胆子大,晚上经常独自站岗放哨。有一次夜里,三个黑影缓缓向他走来,他高声询问口令,那三人答不出。“我便端起冲锋枪一阵猛扫,一个当场毙命,其他两人被吓跑了。”说到这里,老人开心地笑了。

海菊安所在的那个连总共有120名战士,回族人仅有3人,绝大部分是汉族人,但大家在一起比亲兄弟还亲。

“我们的副班长叫何崇德,是汉族人,也是我的入团介绍人,他看我年纪又小还是回族人,一直都很照顾我。”老人深情地回忆说。当时与海菊安交情最好的是何崇德和马华清,都是汉族人,回汉战士团结一心,共御强敌。

1953年5月,收割麦子时节,海菊安和战友们正在抢修公路,突然飞来10多架敌机,对着地面疯狂俯冲扫射,顿时土石迸溅,硝烟滚滚,连田间的麦子都被成片扫平。所幸,当时路边的壕沟挖得较深,海菊安没有受大伤,但四溅的子弹还是把他的头盔打掉,子弹从后脑壳皮上擦过……

战斗异常惨烈,伤员不断被转运下来,缺手、缺脚的伤兵随处可见……“在这次战斗中,何崇德、马华清不幸牺牲了。”老人哽咽道。

解甲归田,深藏功名

1955年,海菊安光荣退伍,默默地回到家乡务农,勤勤恳恳一辈子,深藏功与名,留在他身边的仅有一块“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胸章和政府颁发的抗美援朝七十周年纪念章,记录着他经历过的硝烟战火和枪林弹雨。

当年打仗时,长期爬冰卧雪,海菊安患上了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并成了顽疾。原本一米七左右的个子,现在走起路来只有一米三。

尽管如此,老人一直积极乐观地忙种地、教育晚辈,只说保家卫国的骄傲,从不抱怨病痛带给他的痛苦,从不向政府提任何要求。

“比起牺牲的战友,我真是太幸福了。政府每个月都会给我发补助,感谢党和国家!”海菊安由衷感叹道。

(刘志灯 贺军 陈志强 胡晓建

拳拳报国志 殷殷民族情——记邵阳市大祥区抗美援朝回族老兵海菊安

来源:华声在线邵阳频道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邵商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aoshang.cn/news/166527.html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