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邵阳新闻 传播邵阳声音
邵商网与您共同讲好邵商故事

种粮大户周辉耀:奔波4000多亩田间抗旱自救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8月26日讯(通讯员 石颂军)他租种的4500多亩稻田,现在一大半受旱; 他不愿听天由命,抽水、打井、整修渠道…… 8月26日,新邵县久旱无雨,继续高温,气温达38℃以上。上午,新邵县陈家坊镇塘隆村种粮大户周辉耀在田间忙着抗旱保苗,忙碌在抗旱路上已经走了近20天。

周辉耀出生在新邵县陈家坊镇塘隆村的一个农民家庭,1995年高考落榜,由于家庭贫困,没有复读,放弃了高考的机会。回乡后,他到贵州做销售生意,通过几年打拼,赚了一些钱。2008年春,他回到家乡,看到本村和邻村荒芜了不少农田,深感心痛。心想:这样的农田荒芜实在可惜,浪费了土地资源。此时此刻,周辉耀却萌发了回乡奋斗创业、带领乡亲种田致富的念头。

他要回乡种田的想法,家里人极力反对。他姐姐一个劲儿劝他:“辉耀,现在哪个年轻人在家种田啰,在家种田的是傻子;种田有么子钱赚,搞不定还要亏本!”可他坚定地回答:“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种田也能致富,我就是要在农业生产上奋斗,把现有的土地资源利用起来,改变家乡落后面貌,带领村民种田致富,是我梦寐以求的愿望,也是我人生奋斗的坐标!”周辉耀初衷未改,义无反顾。这一年,他承包村里300亩水田种植双季优质稻,亩产达到500多公斤,除去一切成本开支,获纯收入3.8万余元。

周辉耀介绍,万事开头难。种粮之初,当时他开出每亩300元的承包价还是有部分村民不愿意流转田地,甚至还有人对他能否真的坚持种田持怀疑态度,怕以后收不到承包钱。最后在镇政府的宣传倡导下,大部分农户由犹豫、观望转向为理解、支持,参与土地流转,双方签订土地流转协议,规定在土地承包权不变的基础上,农户把自己承包集体的部分土地或全部土地流转给周辉耀经营。

周辉耀告诉笔者,自己租田种粮不是为了钱,也不是为了名,主要是不想看着那么好的良田荒芜了。

周辉耀包田种粮虽然不是为了“名”,但种田还是让他出了名。前年,周辉耀成立新邵县惠民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他从陈家坊镇和本县寸石两个镇的农民手中租了4500多亩水田,建立起1000亩优质稻种植基地,添置耕田机、插秧机、收割机、烘干机、催芽机、播种机等,让当地300多名农民成了种植基地的“工人”,每人每年光在这里就可赚2万多元。

周辉耀包种的4500多亩田,除了水源不充足的500多亩种一季稻外,其余的都是种双季稻。

8月10日,为了应对旱情,新邵县尧虞塘水库开闸向下游农田供水。由于水库相距有20多公里,该水库引水到塘隆村的水渠有5处在今年5月的洪水中冲垮。为了引水,周辉耀与该镇组织的民兵应急抢险分队日夜奋战抢修水渠,经过三天三夜的日夜奋战,尧虞塘水库的水终于到了,周辉耀松了一口气。但一些高岸田,放水灌溉不到的,他便买回30部柴油机与配套的潜水泵、水管等,从小溪里抽水抗旱保苗;还有些高岸田水源太远,他便组织村民和专业队打井抗旱。不仅在本地抗了旱,周辉耀还要奔跑到30公里外的寸石镇包种 的1500亩晚稻田抗旱。在那里,水资源不如本地,他把抗旱设备又帮到田间地头,组织当地农民日夜奋战抗旱。

面对无水的困境,周辉耀没有听天由命。从10日开始,他每天带着请来做事的当地农民奔波在受旱的田间,展开抗旱自救。从小溪或小水塘里抽水保苗,这些小打小闹只是杯水车薪,根本无法让开坼的稻田“解渴”。于是,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和组织下,他请人打井,希望取地下水救急。他先后在农田周边打了15口井,解决了部分稻田的干旱问题,但有1口井却没打出水。8月17日,在陈家坊镇司门村的一处农田里,周辉耀正在打井处摆弄着打井设备。他告诉笔者,由于天气太热,打井的人却中暑住院了。

现在,周辉耀的抗旱路仍在紧张和疲惫中持续走着。“种田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靠天吃饭’,但面对旱情不能‘听天由命’。”周辉耀说,“能保一蔸算一蔸,能保一亩算一亩”,这是自己抗旱保苗的基本原则。

据了解,今年自7月以来,该镇持续高温天气,该镇1.25万亩水晚稻受到严重影响。面对严峻抗旱形势,该镇党委、政府组织村民通过打井、抽水、在小河道筑堰引水等方式,助力种粮大户保产保收。

一审:尹建国、肖毅彪 二审:肖洋桂 三审:陆益平

来源:华声在线邵阳频道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邵商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aoshang.cn/news/170406.html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