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邵阳新闻 传播邵阳声音
邵商网与您共同讲好邵商故事

时隔40年,为何再启农业气候资源普查与区划?

当下,全球气候变暖

深刻影响着我国农林生态

在“温水双增”趋势下

我国农业生产方面出现

较明显的“种植带北移”现象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

研究开展新一轮

农业气候资源普查和农业气候区划工作

开展农业气候区划工作有何特殊意义?

我国农业气候资源有哪些特点?

近年来发生了哪些时空变化?

新形势下该如何做好农业气候区划工作?

中国气象报社记者就此采访了

国家气象中心生态和农业气象室

高级工程师张蕾

01什么是农业气候区划?

——根据农业气候条件地区差异进行区域划分

我国农业气候资源类型多样,在数量、质量及组合特征上有很大的地域差异;在时间上又有明显的季节和年际变化。

在气候变暖的影响下,我国水汽资源的空间分布格局、农业种植结构、农作物产量、农业气象灾害等也发生了新变化。

农业气候区划是从农业生产的需要出发,根据农业气候条件的地区差异进行的区域划分。一般是在分析地区农业气候条件的基础上,采用对农业生产有重要意义的气候指标,遵循农业气候相似原则,将一个地区划分为若干个农业气候区域。

其任务在于揭示农业气候区域差异,分区阐述光、热、水等农业气候资源和农业气象灾害。

时隔40年,为何再启农业气候资源普查与区划?

我国大豆种植适宜指数 来源:国家气象中心

总的来说,农业气候区划包含综合农业气候区划、农林作物气候区划、种植制度气候区划、畜牧业气候区划以及相应的光、热、水资源区划等,再细分可分为具体农业对象类别的区划,如小麦气候区划等。

绘制一幅精细的农业气候区划图,能够为各级政府分类指导农业生产、种植制度调整、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制定农业政策等提供决策支持,使气候条件成为发展农业的有利资源。

02我国农业气候资源分布如何?

——光热水资源状况决定气候生产潜力高低

农业气候资源,顾名思义,是指一个地区的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发展的潜在能力,主要包括光资源、热量资源、水资源等。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气候迥异,了解农业气候资源的特点以及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农业气候资源的变化,对于发展可持续农业,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等具有重要意义。

总体特点——类型多样、区域差异明显、受气象灾害影响大

我国南北跨越纬度49度,东西相隔经度60度,境内平原、丘陵、山区、高原交错。由于太阳辐射、下垫面和大气环流不同,各地光照、温度、降水分布千差万别,形成了冷热、干湿、阴晴等不同气候类型的复杂组合。

根据地理、植被、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差异,我国总体上可以分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等三大区域,光、热、水资源状况和气候生产潜力高低差异十分突出。

时隔40年,为何再启农业气候资源普查与区划?

2021年全国年水平面总辐照量分布图来源:中国气象局风能太阳能中心

其中,东部季风区气候资源分布以纬向为主,农业气候资源整体配置较好,是我国主要农业区,以粮食生产为主,实现了农、林、牧、渔业综合发展;

西北干旱区气候资源经向分布显著,太阳辐射能资源丰富,冬季严寒漫长,夏季热量条件好,以牧业为主,东部有少量旱作农业,内陆有灌溉绿洲农业;

青藏高寒区太阳辐射能资源丰富,但温度过低,热量资源不足,水资源由藏东南向藏西北逐渐减少,以牧业为主,沟谷及低海拔地区有部分农业。

时空变化特征明显——气候变化因素不可忽视

一项关于我国近30年农业气候资源时空变化特征的研究显示——华南、西南、东北、西北干旱区年均气温总体呈升高趋势

与1961年至1980年相比,1981年至2007年我国年均气温增加0.6℃,喜凉作物生长期内大于等于0℃积温和喜温作物生长期内大于等于10℃积温分别平均增加123.3℃·d和125.9℃·d;

大于等于10℃积温增幅最大的是华南地区,全年、喜凉和喜温作物生长期内日照时数分别减少125.7小时、32.2小时和53.6小时。

近几十年来,我国农业气候资源时空变化特征具体表现为,热量资源随时间呈现显著上升趋势,空间分布上由东南向东北、西北逐渐减少;东北、中南大部、西北局部地区水资源呈减少趋势;光能资源呈现出由西南中部向四周逐渐增加的趋势,且向西北内陆地区增加尤为明显。

气候变化对于农业生产,依然存在低温、霜冻等灾害的可能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频率增加的趋势,尤为重要的是,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须持续关注。

03新一轮农业气候区划有何不同?

——摸清家底找规

近日,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发布,明确提出要做好、启动或完成气候、土壤、种质资源等三项普查。值得注意的是,研究开展新一轮农业气候资源普查和农业气候区划工作,是强化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的抓手之一。

其实,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区划委员会便提出《中国气候区划》方案,这是我国第一次提出国家农业气候区划。

上世纪60年代初,当时的中央气象局党组为了适应国家需要、利用气象部门的优势为农业发展和规划服务,决定在全国开展农业气候区划工作。1964年,第一届全国农业气候区划工作会议召开,首次全国农业气候区划工作也由此启动。

1979年,包括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在内的11家单位组成中国农业气候区划研究协作组,开始着手第二次中国农业气候资源调查和农业气候区划工作。

这项工作以近30年全国大量气候资料和农业研究为基础,探讨了我国气候与农业的复杂关系,基本阐明了我国宏观的农业气候资源分布规律,在区划发生学基础方面着重于实践原则,提出了符合国情且有创意的农业气候区划指标体系和区划等级系统。

近年来,气候变化导致我国极端气象灾害事件增多,近40年前的农业气候资源普查和区划研究成果已不适应新的环境和形势,难以满足指导现代农业生产的需要。

专家表示,为了做好新一轮的农业气候区划工作,气象部门首先要基于全国长序列的历史气候资料、近20年的自动站观测资料、近40多年的卫星遥感监测资料等多源数据,结合全国各地农业生产实际,完成农业气候资源普查工作,摸清我国的农业气候资源底数。

在此“摸底”基础上,采用多源数据、多区划方法融合、多技术方法,以及3S、计算机和网络等技术,完善国、省、市、县四级农业气候区划指标体系,做好农业生产全过程、多链条的气候区划。

时隔40年,为何再启农业气候资源普查与区划?

春来农事忙,在山东省邹城市石墙镇,种粮大户使用喷灌机助力春耕。图/陶贯金

总的来说

开展新一轮的农业气候资源普查和区划

除了要立足于

建立与当前气候变化背景和

农业生产“提质增效”发展需求

相适应的

中国农业气候资源普查和

农业气候区划方法标准

还要摸清

在气候变化背景下

国农业气候资源分布特征

气候生产潜力及其变化规律

提出区域农业气候资源高效利用

和风险防范总体策略

从而为我国种植结构调整

提供支撑

为指导农业发展

提供科学依据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邵商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aoshang.cn/news/195748.html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