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邵阳新闻 传播邵阳声音
邵商网与您共同讲好邵商故事

铁炉巷!你可能想不到,这里曾经可是宝庆府最大的兵工厂

 

铁炉巷,它其实只是邵阳这座城市的一个小地名。

旧时的宝庆城并不大,以邵水河为界,过了东关桥才算进城。因而,老邵阳人习惯将青龙桥邵府街这头称之为“东门口”。

当年,中河街、张家冲都属城外,铁炉巷自然也就是城里人俗称的“乡里”。

最早的铁炉巷,是宝庆“铁匠”的聚集地,大小十余间“打铁铺”成行,从天光到断黑,叮叮当当的节奏此起彼伏。

曾经有人不解,最初先民们为何选择将打铁铺开在这里。其实,只要稍微对打铁这个行当有所了解的人,到了这里自然就会明白。

打铁,除了需要最基本的原材料铁之外,还少不了一样东西:煤。

旧时宝庆府,河运是最基本的运输方式,铁、煤属于重物,离岸太远雇“脚力”不划算。铁炉巷距离资江煤码头不远,且一般干打铁这个行当的,大都多少有几斤蛮力气,在码头买一担煤炭,不歇肩就可以挑到屋,一年下来多少能省下几个脚力钱。

在七十二行当中,打铁是个最苦的差事。旧时宝庆民间曾流传着一句口头禅:七十二行三样苦,打铁、撑船、磨豆腐。打铁排在第一。

别看打铁苦,但比较而言收入还是可观的。只要有力气手艺好,养家糊口是不成问题的。

那年月,无论是城里大户还是乡里人家,一旦离开了铁匠,估计连基本生活都会受到影响。

做饭的菜刀、锅铲饭勺、斧头、柴刀,乃至门上的锁扣,只要少其中一样,你再有钱有势的城里人,照样只有喊皇天。

铁匠对乡里人家的重要性,那就更加不用说了。小到镰刀锄头,大到犁耙蒲滚,作田、挖土一样都不能缺。

那时候,哪怕再富有的人家,用得起洋钉的是也屈指可数。在邵阳,无论城里还是乡下,砌屋盖瓦需要用到橼皮,没有铁匠就只能用竹钉,而竹钉那玩意沾不得水不说,用它钉橼皮不出两年基本上就朽了。

更何况造船的船钉,架桥用的蚂蟥钉,少了铁匠还真是行不通。

特别是在那匪患四起,烽火连天的冷兵器时代,铁匠铺的作用并非仅限于打菜刀、锄头这小打小闹的生产工具,更多的时候铁匠们还是造枪造炮挣钱。

你可还真别小瞧了这铁炉巷,打大清那阵开始,它其实就是宝庆府最大的兵工厂。

话说石达开攻打宝庆城那会,太平军其实也派探子泅渡资江,潜入过铁炉巷,奈何其时清军早有防范,在石达开到达宝庆之前,临时将所有铁匠铺悉数搬迁进城。

据现已随子女移居广州的潘先生介绍,其祖上当年就在铁炉巷开过打铁铺,他父亲年轻的时候,就带着他娘一起帮人锻打过不少的马叶子。

潘先生回忆,据他父亲说当年的铁炉巷那真叫一个红火。那时候,稍微大点的打铁铺干的全都是打刀造枪的营生,无论是早年山上的胡子,还是后来的农会,都曾经来铁炉巷打过梭镖大刀,造个大抬铳。

每次验完货出门的时候,大多无一例外不忘挑几只大铁夹子带回去。那时候城外山上的野猪多得很,记得有一年麻子凹一户人家在红薯地里套了一头大野猪,用秤一称好家伙,竟然足足300斤。

打铁虽然是个抡大锤的苦力活,但农忙季节一般生意比较清淡,这样反倒让铁匠们腾出时间回乡下抢收庄家,正好打铁种地两不误。

邵阳解放前几年,据说当地就有人放出过风声,凡是早年替陈光中和山上的土匪打过马叶子、造过土枪土铳的,日后都要被清算法办。

最初的时候大家都不怎么相信,后来找灵通人士一打探,消息竟然还真是江北那边的地下党放出来的。

风声放出来没两天,立马传遍了整个铁炉巷,直把铁匠们听得一个个心里开始发毛。那些日子,只要一闲下来,大伙就会三三两两凑到一堆,商量着究竟该如何办。

哪晓得,正当大家还在举棋不定的时候,李铁匠父子竟然在一个月黑风高之夜神秘失踪了。

李铁匠父子的手艺,在整个铁炉巷是挂头牌的。据说早年的时候因为打得一手好马叶子,深得陈光中师长的赏识,还曾经被人请到儒林街的陈氏花园,与陈光中喝过酒。

大家只知道李铁匠姓李,至于老家在哪儿谁也搞不清。有人说听口音有点象东乡毛家栗山的,也有人感觉象是邵阳县罗城那边的。

李铁匠究竟是何许人氏,谁也说不清楚。但他的失踪神秘消失,却在铁炉巷掀起了一股轩然大波,令几乎所有的铁匠们坐卧不安。

接下来的日子,铁匠们走的走、溜的溜,早先那个人声鼎沸,车水马龙的铁炉巷,才不到小半年的时间,铺子便关张了一大半。

临到邵阳解放那阵,铁匠们早已经跑得一个不剩,昔日热火朝天的铁炉巷早已风平浪静,从此浪得虚名。

来源:府门口的狮子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邵商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aoshang.cn/news/29618.html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