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邵阳新闻 传播邵阳声音
邵商网与您共同讲好邵商故事

共产党人周述西:庄稼地里申请国家专利

“这段时间雨水较多,天气不冷不热,一定要注意防虫害。”近日,在洞口县石江镇大塘村双季稻绿色高产高效示范片区,村党总支书记、大塘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周述西正在提醒群众注意稻田病虫害防治。

上世纪80年代周述西高中毕业,就留在家里务农。1989年,26岁的他决定出去闯一闯,在广东进过厂,开过店,见识了大世面,也积累了一定的财富。

2007年,周述西返乡探亲,了解到村里年轻人纷纷选择外出打工,田地大量荒芜,失去了多年前的生机。

“述西,你有思想、有闯劲,回来带领大家一起干,我们信得过你。”2008年,周述西被村民推选为大塘村秘书,2016年大塘村和雷雨村合并,2017年,周述西当选合并村党总支书记。

耕地是农民安身立命之根本,田地长久荒芜,水利设施也逐渐荒废,长此以往,想复垦复耕就难了。从2008年开始,周述西就建议村支两委成员,说服村民把荒芜的田地继续种起来,可村民们对此积极性并不高。

无奈之下,周述西只好逐户上门,最终说服了部分村民,由他牵头成立合作社,其他村民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参与。2008年合作社满打满算吸收了100多亩荒地。

2009年,周述西争取到了邵阳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试点。政策上有倾斜,技术上也有农技站专业人员帮忙指导,周述西看到了希望。

“那些田地荒芜太久,全是杂草和各种灌木,机械来回好几次才见到泥巴。”在不断努力后,荒芜的田地里不仅种出了水稻,还获得了丰收。虽然丰产却并没有盈利,周述西还是以每亩150元的价格支付了村民土地流转费。

这期间,周述西东拼西凑购买了一批适合丘陵地区使用的小型农业机械,便于规模化种植水稻。

水利设施维修好了,机械化种植也能实现了,村民纷纷加入合作社。如今流转本村和邻近村20多个组1000多亩抛荒多年的水田和100亩旱地,周述西先后创建了洞口县宇龙农机专业合作社、大塘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诚发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吸收75名贫困户加入合作社。

“你看,我现在的生活还要多亏周书记,跟着他干领工资。”说起周述西,贫困户周鑫会眼里充满感激,他早年因身体原因生活没有收入,甚至一度耽误了成家。自从合作社成立后,周述西就把他请过来帮工,让他在合作社帮着照看稻田和料理柑桔种植基地,从此每月有了3000元左右的固定工资收入,生活也有了起色,如今娶妻生子,一家人其乐融融。

从2008年种植水稻开始,周述西就发现科学种田是高产的关键所在,因此,在十几年的水稻种植过程中,他不停琢磨,不停实验,努力寻找一份水稻高产特殊“配方”。

“隆平1号、陵两优942、陵两优534……”“每秧盘不超过0.1公斤谷种,保持田面水位3cm左右,保水5天以上……”“插田时要合理密植,每亩确保有2.2万蔸或28万根左右基本苗,双季稻每亩用环保高效农药喷施两次……”十几年以来,这些名称和数字在笔记本上,也在他脑海里,种子的选择精准到品牌,肥料药水的使用精确到克,田间管理各个阶段精细到天,这个数据库是庞大的,作为一个整天在泥巴地里打滚的农民来说,要从一大堆数据中找出规律、总结出经验比登天还难。

就在周述西一筹莫展的时候,儿子周海兵提出,何不借助计算机进行数据归纳分析。也曾接触过电脑,但那时只是用电脑看看电影之类,具体的办公操作周述西一窍不通,可为了那个苦苦寻求的“配方”,周述西还是在儿子的指导下学起了计算机操作。得益于每一个数据都是经由他自己记录和分析过的,再加上这么多年自己也在利用土办法不停琢磨,有了一定的基础。白天干活,晚上加班整理数据,终于花费了将近两年的时间,2018年,周述西找到了水稻高产的最佳“配方”,历年数据中,2009年双季稻亩产每季在400公斤左右,单季稻亩产在500公斤左右,而近几年,尤其是2016年、2017年和2018年连续3年高产,双季稻均能达到每季550—650公斤左右,单季稻均能达到亩产650—800公斤左右,而这几年正是选种、育秧和田间管理最接近“配方”的。

“配方”确定后,周述西突然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要申请国家专利。一个农民要申请国家专利,旁人听起来像是天方夜谭,可周述西却不这样认为,他想到的是专利申请一旦成功,合作社名号就更响亮了,各类农产品也就卖得更好了,村民跟着自己创收就更有保障了,何况,种地都能种出国家专利,也就为村里留住年轻人多了一份可能。

随后,《一种水稻高产种植方法》申报国家专利开始,并得到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目前已经处在公示期,而他也因此成为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企业管理创新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并获得中国科技创新发明成果奖。

近些年,在周述西的带领下,村里几个合作社先后荣获中国科技创新先进单位、全国AAA级诚信企业、湖南省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资质、湖南农机合作社示范社、优秀扶贫产业示范基地等10多项荣誉。

如今,村里各项工作都走在了前列,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到村里,进入合作社务工,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村里所有的贫困户都被加入了合作社,并实现了脱贫。

来源:邵阳党建网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邵商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aoshang.cn/news/78619.html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