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邵阳新闻 传播邵阳声音
邵商网与您共同讲好邵商故事

长沙理工大学教师邓寒松免费为村民设计——就地取材扮靓农家庭院

湖南日报记者张佳伟

通讯员喻玲杨坚

长沙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的教师邓寒松 通讯员 娄梦瑶 摄。

丢弃的轮胎、老旧的椽子、破旧的瓦罐,在邓寒松眼里,它们都是宝,可以用来造景观。

11月27日,新宁县水庙镇枧杆山村何家湾,进村必经之路旁,邓寒松利用废弃的谷仓、脸盆架子、木箱等,造了一处颇具乡土气息的景观,名为“奶奶的嫁妆”,引来数十位村民驻足观看。

邓寒松是长沙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的教师,从教30年。这几年,他把工作重点放在免费为村民设计农家庭院上。他给自己定了2条铁规:一是活儿都要自己干,二是就地取材,用废弃物造景,尽量不让村民花钱。

省级贫困村枧杆山村是长沙理工大学的帮扶村,去年底摘掉了贫困帽。“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做好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有机衔接,有利于巩固脱贫成果。”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宋刘斌说。可是,村民习惯将鸡鸭散养,影响村里环境卫生。乡村振兴第一步从美化庭院开始,宋刘斌向学校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今年7月1日,长沙理工大学安排邓寒松带领一批博士、硕士,前往枧杆山村考察。邓寒松的目的很明确,要把小山村变成美丽乡村。但对于庭院改造,村民心里犯起了嘀咕:鸡鸭圈养不省心,庭院改造哪能不要费用?虽然邓寒松说了自己的2条铁规,村民依旧心存疑虑。

何顺兵是枧杆山村一组组长,他带头将自家庭院供邓寒松“操刀”。7月中旬,邓寒松将图纸设计好,便开始游走于村内、村外,到处捡拾可利用的废弃物。他开着货车,到4公里以外的新寨河河床上捡鹅卵石;在征得易地搬迁户同意后,拖着板车到山上老房子里找材料,就连垃圾堆里的轮胎也翻出来利用。

改造正值夏天,两脚泥,满头汗,刚在河里挑完石头,他又干起了泥水匠的活。很快,用柴火枝扎的篱笆,将鸡鸭围了起来;用鹅卵石将菜地分成块状,告别了雨天摘菜一脚泥的历史;捡来的废旧泡菜坛,经过一上午折腾,变成一组“生活之源”喷泉造型;几个鹅卵石摆在脐橙树下,组合成“母鸡下蛋”的小景,取名“新生”;转动开关,用土陶罐制作的水龙头流出山泉水,既古朴又别致;在旧圆木上凿洞,种上山上采摘的野花,院子里生机盎然……

“我们农村随处可见的瓶瓶罐罐,一摆弄就变美了,真是不敢相信。”村民何顺兵看着院子里的变化,笑得合不拢嘴。很多村民也来围观,质疑声变成了赞美声。

何顺兵家有一块阴沉木,是他前几年在河床里挖到的。因为用不上,一直堆放在柴火堆里。邓寒松发现后,将阴沉木与废旧的陶瓦、旧屋梁、木雕花等,组合在一起造景,取名“乡村技艺”。邓寒松介绍,这组景是要表达乡村传统建造工艺文化,所以在搭配石块、基桩铺装时尤其要注意铺贴精美,整体反映枧杆山村传统建筑元素瓦、木、石、砖的工艺美。

村民们也想回去装扮自己的庭院,邓寒松一一指点。“要做出有乡村特色的庭院设计,就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一来不增加大家的负担,二来才能与自然和谐相融,又各具特点。”邓寒松对村民们说。

何顺兵家的改造,前后进行7次,邓寒松在村里一待就是一周以上,每次都能创造新的景观。最近,他又忙活着给何顺兵家设计稻草亭子。“名字都取好了,叫‘秋风阁’,与池塘里的残荷败叶呼应,很有诗意。”邓寒松笑着说。

邓寒松介绍,目前已为村里其他6户设计图纸,还有20多户村民向他表达了改造庭院的意愿。村里采取以奖代补方式,鼓励村民参与改造。

据了解,邓寒松先后义务为新宁县桃花村、桂东县青竹村等进行了村庄环境美化设计。他说:“能用自己的设计改变村容村貌,我的工作就是有意义的。”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邵商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aoshang.cn/news/85110.html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