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邵阳新闻 传播邵阳声音
邵商网与您共同讲好邵商故事

中国之治:知名专家眼中的邵阳“平安”真经

原标题:中国之治:知名专家眼中的邵阳“平安”真经

编者前言: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近期由中央媒体与权威专家组成的专题调研组走进湖南邵阳,深入调研采访“宝庆大叔”“一村一辅警”“城市快警”等基层治理创新做法,专家们从不同角度对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的“邵阳经验”进行了深入挖掘、总结提炼,形成了扎实的课题调研成果,本期推出的为中组部党建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相关专家的理论文章。

专家文章一:创新“平安”治理见真经

刘剑辉 中组部党建研究所原副巡视员

“平安”事关人民群众的根本福祉,是社会治理的目标之一,是实现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湖南省邵阳市公安机关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平安中国建设精神,坚持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公安机关在社会治理中的职能作用,创造性开展了全市“平安”治理生动实践,做出了成效,念出了真经,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肯定,赢得了广大群众的广泛称赞,也取得宝贵经验。

创新“平安”治理,要以群众需求为根本。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拥有一个平安的社会环境,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民生需求,事关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如何让人民群众拥有一个平安环境,公安机关承担着重要治理责任。近年来,邵阳市各级公安机关坚持把群众的“平安”放在第一位,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把打造“平安”邵阳作为社会治理任务的重中之重,通过创新治理机制和手段,狠抓社会“平安”治理,社会“平安”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全社会处处呈现出了一片祥和、安宁景象,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得到实实在在的提升。总结邵阳社会治理创新实践,邵阳市公安机关“平安”治理举措之所以深入人心,深得人民群众拥护,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平安”治理是真正从人民群众需要出发、真正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安全利益。邵阳的“平安”治理实践也告诉我们,社会治理创新,只有牢牢抓住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持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社会治理创新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真正拥护。

“宝庆大叔”在巡逻

创新“平安”治理,要以有效机制为保障。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体制机制具有全局性、根本性作用。以机制创新,推动社会“平安”建设目标实现,是邵阳市社会治理的重头戏。近年来邵阳市公安机关针对人口流动性大、治安形势复杂、公安警力不足、群众意见大等问题,根据邵阳社会治理实际,通过创新“一村一辅警”,构建“邵阳快警”,创立“宝庆大叔”,打造了城市乡村治理“平安网”,构筑了城乡平安“大防线”,形成了具有独具创新特色的基层“平安”治理“邵阳模式”。这些机制在社会平安治理中,较好地实现了社会平安治理“小事不出村和社区、大事不出乡和街道”,解决群众矛盾和纠纷由“事后处置”转向“事前预防”,实现了发案少、秩序好、社会稳定、群众满意的目标,保障了一方百姓的平安,大大提升了城乡“平安”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夯实了城乡平安治理基础。从实践看,由“一村一辅警”“邵阳快警”“宝庆大叔”共同构建的城乡治理“平安网”,是一套理念清晰、系统设计、形神兼备、科学有效的城乡“平安”治理机制,这些机制在社会“平安”建设实践中取得了创造性成果。

创新“平安”治理,要以信息技术为抓手。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离不开方法手段现代化。以信息技术为支撑,运用智慧数字警务系统,推动“平安”治理现代化,是邵阳“平安”治理的又一创新举措。通过数字化管理平台,较好地实现了警务指挥、管理、调动、接处警、动态巡逻、交通管理、纠纷化解、服务咨询等管理功能。通过考核评价平台,较好地实现了全体干警的工作记录和动态考核,解决了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与干坏一个样的难题。邵阳运用智慧治理的实践表明,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必须充分运用信息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化手段,这是提升社会治理的一个重要途径。

创新“平安”治理,要以力量到底为保证。社会治理的重点在基层,社会治理的重心也在基层。只有把力量沉到底,打通社会治理的最后一公里,社会治理工作才能落到实处。从邵阳“平安”治理实践看,无论是“一村一辅警”“邵阳快警”,还是“宝庆大叔”,他们最大的特点就是接地气,力量一沉到底,做到了“平安”治理城乡力量全覆盖。比如,“宝庆大叔”“红袖章护平安队”履行职责,经常走上街面路段,深入小街小巷、走进田间地头,及时处置各类突发事件。“一村一辅警”工作站建到群众身边、服务到群众家里,辅警常年吃住在村里,扎根在基层,成为了守在老百姓身边的“警察”和全天候的“服务员”。

专家文章二:践行群众路线 守护幸福生活

王东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暨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教授、博导

前不久,随中央媒体与专家组一行到湖南考察调研“宝庆大叔”“一村一辅警”,感受最深的是邵阳市治安向大治的巨大转变,以及创新一系列社会治安的做法与举措。这都得益于深入贯彻落实了公安工作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党的基本原则。

公安工作要坚持从群众中来。要“多同群众交朋友,多向群众请教。要真正悟透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科学的理论来源于实践,有效的实践来源于群众生活。公安工作是政治工作,也是群众工作。创新工作方式,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同时,公安工作还要坚持到群众中去。密切把握群众的思想动态、生活需求和利益诉求。变被动为主动,增强服务意识,有效加强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并加快制度建设和经验总结,将开展群众路线同本部门工作结合起来,加强沟通,构建和谐警民关系。在实际工作中,以法律为准绳,提高执法的公信力。依靠群众,创新治理模式。

首先,加强警民沟通,构建和谐警民关系。人民警察来源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在本领域的实际工作中,广大的警察身处群众工作第一线。在工作中和人民群众有着广泛深入和频繁的接触机会,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警民关系。构建和谐警民关系,是落实群众路线的首要问题。邵阳市主动开展治安巡查工作,加强在学校等重点区域的排查力度。针对有困难的特殊群体和个人,提供驻村辅警上门办理业务服务。并且不断地创新工作方式,加强群众组织建设,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开展“宝庆大叔”红袖章护平安工作。利用高科技技术手段,拓展警民沟通的途径和交流的深度。

其次,以法律为准绳,提高执法的公信力。邵阳市加大法制宣传,增强执法力度。对辖区内的重点区域进行拉网式安全隐患排查。对于处于萌芽阶段的各项治安工作,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各项工作严格以法律为准绳,按照法定的程序依法处理。将普法、执法和守法各项工作相结合,在执法过程中密切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和警民关系。

再次,依靠人民群众,不断创新治理模式。邵阳市出台“一村一辅警”的考核办法,有效录用了解本地实际情况的工作人员。贯彻落实群众路线不打折扣,彻底和群众打成一片,融入到群众的实际生活中去。尤其是近年来,全市外出务工人员增多,留守老人儿童数量在村庄中的比例加大。一村一辅警制度,有效地化解了处在萌芽阶段的治安问题和社会矛盾。并在经费、晋升渠道、激励机制和理论研究方面不断深入探索,提升农村平安建设新境界。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坚持群众路线,是党和国家开展各项事业的重要方法。公安工作作为服务群众,密切联系群众的第一线,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领域。邵阳市提高政治站位,创新工作方式,将专业队伍建设和人民群众参与相结合,将公安工作深入扎根到基层。在工作实践当中,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工作方法,紧紧依靠群众,密切联系群众。

专家文章三:一村一辅警,护佑你平安——邵阳人的创新

刘俊生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邵阳市地处湖南中西南部,830万人口(70%为农村人口),2.1万平方公里面积(70%为山地),44个民族,是湖南省人口第一、面积第二大市。邵阳农村地域广阔,经济基础薄弱,全市12个县市区中,曾有3个国家级贫困县和5个省级贫困县。邵阳自古民风彪悍,治安差,秩序乱,引资难,社会治理难度大,曾是全省社会治安管理难度最大的地市之一。特别是在农村,贫困导致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可用于群防群治的力量明显不足,村组撤并后,村民人数增多,农村基层治理力量相对减少,民间矛盾纠纷调解、特殊人员管理服务任务与治理力量短缺的矛盾凸显。加之公安机关警力严重不足,警力比仅为6.1/万人口,农村派出所的平均警力仅为5.8/万人口,为湖南全省最低水平。新形势下越来越重的乡村治安防控任务与乡村警力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人民群众对增强乡村安全稳定的呼声日益强烈。邵阳人在思考着变革与创新。

邵阳首创的”一村一辅警“模式从湖南推广走向全国

立足于民众治安需求,打通乡村社会治安防控“最后一公里”。邵阳市委市政府积极回应乡村民众的治安需求,满足乡村民众的平安乡村愿望,决心打通乡村社会治安防控的“最后一公里”,为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安全稳定的环境。2016年以来,邵阳市委市政府坚决贯彻中央关于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总体部署,创新构建“一村一辅警”乡村警务新模式,将辅警重点充实到治安防控最薄弱、最需要的广大农村地区,即在全市3299个行政村建立辅警工作站,每村配备一名辅警,实现辅警及其工作站的全覆盖,并且将村辅警与乡村公安派出所警察实现无缝衔接,从根本上摆脱了警力不足的乡村治安困境,有效地维护了全市农村地区的社会稳定,乡村民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得到显著提升。

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建立、健全乡村警务治理新模式、新体系。经过数年的努力和逐步的改进,邵阳人创新的“一村一辅警”乡村警务治理新模式,无论是从聘用管理、运行机制、财政保障还是激励晋升等方面都已渐趋完善。在辅警聘用方面,优先聘用本村或邻村人员为驻村辅警,方便辅警吃住在当地。外地人员应聘为驻村辅警的,派出所在辅警工作站配备生活用品,联系所在村部或村办学校、企业搭餐,为驻村辅警提供日常生活保障。在运行机制方面,首先明确驻村辅警的“八员”角色定位:治安防范组织员、矛盾纠纷调解员、情报信息采集员、法律政策宣传员、便民利民服务员、警务下沉联络员、交通安全协管员、乡村义务消防员等;其次是建立驻村辅警的“三级培训”机制:市局负责骨干培训、县局负责岗前培训、派出所负责随岗轮训和夜校培训,同时开展辅警大练兵活动,稳步提升驻村辅警履职能力和水平;再次,自主开发数字化“一村一辅警”管理平台、手机APP掌上警务平台,有效促进辅警队伍战斗力和管理效能的提升,同时实现辅警与警察的无缝衔接。在财政保障方面,按照政府分级负担原则保障辅警基本工资、工作站建设和运行等经费,省财政安排0.5-1.5万元/村辅警的专项经费补贴,市县按驻村辅警人均每年不低于4万元的标准列入财政预算(2019年人均已达到或超过4.5万元),同时健全辅警福利和劳动保险制度,按规定缴纳“五险”,解决了队伍后顾之忧。每个工作站每年按3000-5000元标准提供经费保障。在激励晋升方面,首先参照民警警衔机制建立辅警衔层级晋升机制,设置层级津贴,拓宽辅警队伍晋升通道,营造拴心留人的政策环境,同时大力宣传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个人和优秀事迹,以评选“十佳辅警”和“优秀辅警”活动为抓手,有效增强辅警的职业荣誉感和归属感,激励辅警扎根基层,立足本质,忠诚履职。近三年来,已有110人获评十佳辅警或优秀辅警,1人当选第十三届湖南省人大代表,2人被授予“湖南好人”光荣称号,1人被追授“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将无限群众力量注入到有限警察力量当中,有效护佑一方平安。邵阳人创新的“一村一辅警”的乡村警务新模式,不仅获得湖南省委省政府和公安部、中央政法委的充分肯定,而且已经被写进中办和国办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在全国推广。2019年以来,全国已有14个省市正在逐步推行“一村一辅警”工作。“一村一辅警”的乡村警务新模式在当今平安中国建设中不仅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公共价值。一是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继承了中国共产党的优良群众路线传统。“一村一辅警”的乡村警务新模式,是邵阳人在新时代历史背景下,面对人民群众对社会生活的安全感、幸福感需求日益增强与社会治安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创新的一种基层治理模式,它将无限的群众力量注入到有限的警察力量当中,成功地护佑着乡村社会的平安和稳定,很好地落实了十九大报告的“建设平安中国,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的精神,很好地践行了习近平“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现代社会治理思想。二是开辟了乡村警务改革的新途径。“一村一辅警”走出一条群众化、精细化的乡村治安防控新路径,开创了乡村警务治理新格局,为新时代公安机关践行“枫桥经验”提供了可供借鉴的“邵阳样本”。“一村一辅警”的创新,使得邵阳全市165个农村基层派出所的平均警力从6.8名提升到19.9名,有效缓解了长期困扰基层警力不足的问题,辅警已成为乡村治安防控的“流动探头”和村民身边的“守护神”,充分发挥了驻村辅警社会治安维护者、社会矛盾调解员和社会摩擦润滑剂的作用,实现乡村治安防控以及乡村矛盾调处由“事后处置”向“事前预防”转型。三是创造了服务村民、服务基层的新公共价值。“一村一辅警”工作站建到群众身边、服务到群众家里,辅警常年吃住在村里,扎根在基层,成为守在老百姓身边的“警察”和全天候的“服务员”,实现警务服务关口前移,无论刑事、治安案件或突发事故灾害,警辅人员都能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第一时间处置。驻村辅警开展全天候巡逻防控,配合乡、村工作,参与村务管理,推行“户籍代办制”,驻村辅警上门服务,为群众代办身份证、户籍事项。回应了群众关切,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提升了群众满意度和安全感。

专家文章四:邵阳公安“平安创建”实践的样本意义

周庆智 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文化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湖南邵阳公安实行“宝庆大叔”、“一村一辅警”和“城市快警”制度,是针对改革开放后城乡社会关系结构变化而做出的创新举措,对全国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改革创新具有样本意义。

改革开放后,我国城乡从单位社会的利益组织化架构,进入了公共社会的利益组织化架构。第一,国家改变了对基层社会的管理或治理方式,体制性权力从村社收缩至乡镇一级。第二,基层社会组织形式发生了改变。在城市,单位体制外的社会成员大量进入市场领域,多元的、异质的社会空间不断扩大;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村民自治以来,乡村生活呈现家庭化、伦理化和原子化的趋势。第三,村组制度性权力出现弱化趋向。

中央媒体与专家调研组调研”邵阳快警“平台

在城市社区,个体民众的生存和生活方式进入异质化和多元化的社会结构形态。长期以来,我国公安实行的是“三级处警”模式:110接警、处警队处警、派出所办案。随着城镇化的加速推进,市、县城区治安形势严峻、治安防控压力增大,城区派出所警力少、社会面防控基础薄弱,原有的三级被动处警模式严重不适应形势发展需要。2017年,邵阳市委、市政府进行了大胆创新,在市县两级城区推行邵阳“城市快警”处警机制,全市12个县市区共设33个快警平台,配备民辅警共1056人,每个平台配备民警8名,辅警24名。这一快速反应的“别动队”,一举解决了过去被动接警、处警的慢节奏,进入了当前关口前移、重心下移、分秒必争的快时代。同时,针对城区一些地段人流量大、治安复杂、发案率高的情况,邵阳在市、县两级城区推行街面勤务机制改革,打造“邵阳快警”模式:将市辖主城区划分为10个主网格,每个网格设置1个“快警”移动警务平台;各县级公安机关在县城主城区设置2—4个“快警”平台,实现了“重点地段1分钟见警,中心城区3分钟见警,其他城区5分钟见警”的改革成效。

在农村社区,一方面,乡村社会权利关系发生了变化,因利益受损引发的矛盾纠纷增多。另一方面,农村弱势群体和边缘群体需要更多的关怀和扶持。从社会关系上看,乡村社会矛盾纠纷虽然大多发生在具体的个人之间,但它不意味着或不仅仅意味着个体之间的关联,它更可能是家庭甚至家族之间的关联。乡村个体之间的矛盾纠纷远比矛盾纠纷本身意味着更多,这是因为基于“差序格局”社会关系结构特性上的个人之间发生的矛盾纠纷,可能涉及与这个人所发生联系的家人、熟人甚或“社会圈子”。任何个人之间的矛盾纠纷的调处都需要放到具体的(私人)关系情境当中。邵阳是典型的农业大市,12个县市区中有8个贫困县市。一方面,治安状况相对复杂,发案率居高不下;另一方面,农村派出所警力不足,防控基础薄弱,需要一支连接乡和村的治安防控专业队伍。2016年起,邵阳全面推行“一村一辅警”制度:在每个村设置一个辅警工作站,安排一名辅警驻村,吃住都在村里。目前,邵阳全市共有3299名驻村辅警,他们不仅要站好“治安岗”,还肩负着矛盾纠纷调解员、信息采集员、法律政策宣传员、便民利民服务员、交通安全协管员、乡村义务消防员等责任。

邵阳公安治理实践具有如下改革创新的样本意义:

第一,改革实践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为中心的内涵和要求就是:奋斗目标奔人民而去;手中权力为人民所用;根本利益为人民所谋;工作好坏由人民评定;心中位置数人民最高;人民和干部是主仆关系。近年来,面对基层社会成分的多元化、复杂化和基层秩序稳定的压力,邵阳公安基层党建工作与基层政权建设和加强基层社会治理能力紧密结合起来,公安基层党组织在基层治理的主导地位获得了体制机制方面的实质性加强和强化。例如,为了服务多元化的社区群体,管控基层社会秩序,邵阳公安“一村一辅警”和“城市快警”制度创新,使公安的政治功能和社会治理功能得到了极大的强化,基层公安治理体系实现权力集中和权责合一,基层公安的权威获得程序性和制度性的强化,提高了公安权力运作的执行力和效率,以及对基层社会秩序的管理和服务能力。

第二,警力下沉,与城乡社区治理现代化融为一体。公安的工作和决策必须建立在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的基础上。这样就必须坚持工作重心下移,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调查研究。从城乡社会联系方式的变化上看,过去联结人们权利、责任、义务这些因素的纽带,比如单位、村庄、家庭,宗族,已经发生了一个从身份关系到契约关系的变化。人际关系的契约化,构成现代生活各种社会关系中的最基本形式。因此,推进公共参与制度化,迫切的问题是扩大政治参与,以广泛社会参与为主要形式的社会合作,能够为公安社会治理提供不可或缺的社会化机制,社会参与涉及公安政策信息的公开透明,规范执法行为,推进协商民主,完善社会协商机制,以及公民个人及社会组织参与渠道制度化,基层公安改革创新是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构成部分。

第三,服务下沉,与基层社区群众建立紧密的协作与合作关系。基层公安在关系民众日常生活的民政、公安、户籍、工商、税务等领域积极开展有效的便民服务,投入大量经费,用于城乡社区治理现代化和社会和谐秩序方面,维护社会弱势群体的权益,强化公共服务,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同时强化政府的应急处理能力。这一切都是为了使基层公安工作有统合资源的平台和行动能力,公安工作实质性地深入到基层社会的千家万户,让公安“人民守护者”的形象和观念树立在社区民众的心中。

延伸阅读:其他知名专家谈“平安邵阳”

谢志强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学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邵阳市作为湖南省人口第一、面积第二大市,在面对城区治安防控能力不强、矛盾纠纷处置慢、农村见警率不高、警力配备少等社会治理难题与挑战时,市委、政府以不断提升群众的安全感、满意度为目标,坚持专群结合、群防群治,探索了“城市快警”“一村一辅警”“宝庆大叔”等富有时代特征和邵阳特色的社会治理模式,补齐了社会治理中存在的短板和弱项,提升了社会治理的全域化、差异化、精准化、群众化、高效化水平,为社会稳定和更高水平的平安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邵阳快警”“一村一辅警”“宝庆大叔”是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过程中探索出的“邵阳样本”。为构建充满活力又安定有序的“和谐邵阳”“平安邵阳”提供了载体,也为全国各地结合自身实际,打造各具特色的社会治理模式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和模版。

唐任伍 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基层治理“邵阳模式”的打造,为与邵阳经济社会发展相类似的地方提供了可学习、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样本。这就是基层治理必须立足本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以人民为中心,围绕本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运用信息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化手段,以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满足感和安全感为落脚点,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如今的基层治理“邵阳模式”,不仅得到了邵阳市民的欢迎和拥护,为邵阳市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实惠,而且走出邵阳,在很多地方得到推广和实践,焕发出了基层治理“邵阳模式”的巨大生命力。

作者:刘剑辉 王东 刘俊生 周庆智 谢志强 唐任伍)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邵商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aoshang.cn/news/87855.html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