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邵阳新闻 传播邵阳声音
邵商网与您共同讲好邵商故事

邵阳仙人井综合文旅街区:探秘邵阳非遗文化长廊

2022.12.23,得知邵阳市仙人井综合文旅街区改造工程已接近尾声,便于昨日专程步行来到大祥区城北路街道仙人井社区,走进这个综合文旅街区进行游览观赏、顺道探秘经改造打建的仙人井综合文旅街区景观。并乘兴用随带的相机从头至尾一一揽入镜头,予以定格。现上传百度百家号平台与大家一起共同欣赏。

邵阳仙人井综合文旅街区:探秘邵阳非遗文化长廊

传统文化宣传墙画

邵阳仙人井综合文旅街区传统文化即邵阳非遗文化长廊全景图:

邵阳仙人井综合文旅街区:探秘邵阳非遗文化长廊

–邵阳仙人井综合文旅街区传统文化即邵阳非遗长廊全景图。

当我沿着离仙人井公交车站台附近的一个通道口走他街区时,只见通道口右侧墙壁上设置有两幅巨型宝庆烙画,十分引人注目引人入胜。经通道左转时,只见仙人井老街左侧临街的一道长墙壁上是一排长长的文化墙。临近的一幅墙画上标注有传统文化四个醒目文字,接着的是12个非常抢眼的大字:文化成文明,精神铸就精彩。紧接着的是12组非遗产品图片与文字解释牌,一目了然,精彩纷呈。末尾标注的是:邵阳非遗。尽管这些邵阳非遗,除个别产品外,基本上都曾现场观看欣赏与拍摄过。但将12个非遗产品用图文的形式集中展在邵阳仙人井综合文旅街区文化墙上,还是第一次见到,并觉得极具特色别具一格,极为难得。于是,乘兴用随带的相机从头至尾一一揽入镜头,予以定格。现上传百度百家号平台与大家一起共同欣赏。

只惜在传统文化长廊的12组非遗图片的文字牌中,有两个文字牌文不对题,即标题与图相符,而文字内容却同与另一个图片的文字牌内容完全一样,一字不差。应是相关人员粗心大意所致。有待于完善。建议有关人员能予以重视,尽量让图、题与文字内容达到一致为宜。

邵阳仙人井综合文旅街区:探秘邵阳非遗文化长廊

文化成就文明,精神铸就精彩

邵阳仙人井综合文旅街区:探秘邵阳非遗文化长廊

邵阳非遗之邵阳羽毛画棕包脑城步吊龙舞、瑶族呜哇山歌墙画资料

01,邵阳羽毛画 羽毛画是将飞鸟禽类的各色羽毛,纯手工制作的民间工艺美术品,历史悠久。在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出土的珍黄文物中,就有精美的羽毛画。邵阳羽毛画借鉴传统绘画的构图和雕塑、竹刻、木刻工艺的表现手法,经过画稿的设计创作、描图、选毛、去脂、漂亲、剪载、粘贴、装裱等30多道工序,运用平粘、推积粘、悬浮粘的羽毛粘贴技艺,细腻地表现出山水风光人物,将中国古典绘画的浪漫意境与艺人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用五彩缤纷的羽毛表现得淋漓尽致。

02,棕包脑 “棕包脑”是一种古老的摇族祭祀舞,有近千年历史,主要流传在洞口县瑶家山寨,源自雪峰山地区流行的梅山祭把活动。相传长塘山上住着位美丽的瑶族女人,被山鬼掳走。她儿子长大后,决心救出母亲,他拜倒立梅山神张五郎为师,苦练擒鬼除魔本领。为了不让山鬼察觉,他用棕片包脑,腰扎万年长青藤和棕叶,隐身山林,经历千辛万险,终于打败山鬼,救出母亲。为了颂扬祖先寻母、救母、孝母的大爱美德,长塘、罗溪、月溪的瑶族后人每年正月十四和十五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跳起“棕包脑”舞,歌功颂德,祈福未来。“棕包脑”简练干净、粗矿有力,充分展示了瑶族人民坚强刚毅、不畏强暴的性格和特点。民族特色鲜明,乡土气息浓郁。

03,城步吊龙舞 城步苗族自治县地处湖南省西南边陲,是全国五个苗族自治县之一,全县五峒四十八寨苗族同胞,自古以来崇尚龙文化,村村塞寨都有春节舞龙的习俗。城步吊龙扎制艺术独特、舞龙技巧超群,独创了用长短不一的撑杆,撑吊起彩龙的不同部位,在运动中塑造巨龙不同的姿态和动势,是集手工艺、扎制、绘画、布艺、剪纸、贴花、音乐、武术、气功、表演、巫傩文化、梅山文化和礼仪习俗为一体的综合艺术,也是千百年来城步苗族人民展示自己在劳动、生产、生活中聪明才智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

04,瑶族呜哇山歌 花瑶呜哇山歌花瑶人民独有的一种古老民间音乐艺术,主要流传在湖南省隆回县虎形山瑶族乡,其源于花瑶祖先的劳动号子,经过长期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最终演变为一种高腔山歌。花瑶呜哇山歌的发展历史主要包括先祖时代的萌芽期、元末明初的孕育期、明清至民国的成熟期等阶段,其取材于生产、生活及民间传说,大致可分为历史歌、风俗劝勉歌、生产劳动歌及情歌四类。

邵阳仙人井综合文旅街区:探秘邵阳非遗文化长廊

邵阳非遗之邵阳竹纸制作技艺、蓝印花布印染技艺、邵阳花鼓戏祁剧墙画资料

05,竹纸制作技艺 滩头手工抄纸。手工抄纸又叫“土法”造纸。是从蔡伦的造纸术流传下的。手工抄纸以毛竹为原料。毛竹过泡料、煮料、洗料、晒白等10多道手工序变成纸。这一手工纸又称“土纸”。最著名的“土纸”是供毛笔画用的宣纸。

06–蓝印花布印染技艺 邵阳蓝印花布集民间美术与民间工艺于一体,源自远古时代苗、瑶人民的“阑干斑布”和蜡缬,兴起于秦汉,盛于唐宋。至明清两朝,邵阳已成为华南乃至西南地区最大的蓝印花布生产、染印、销售中心,被誉为“蓝印花布之乡”。蓝印花布分蓝底白花和白底蓝花两种,于清新、质朴、明朗的总体风格中表现出丰富多样的审美效果,使画面洋溢浓烈的乡土气息,具有染而不褪,耐洗耐晒,纹形图案愈洗愈鲜的特点。

07,邵阳花鼓戏 邵阳花鼓戏是在民间歌舞说唱基础上形成的地方戏曲剧种,是湖南花鼓戏中职业戏班成立最早、表演形式最具特色、传统刷剧目保留最多、在全国影响较大的一个流派,其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诙谐、活泼、清新的艺术风格深受广大观众喜闻乐见,三百

多年来,广泛流行于湘中、湘西南和滇、黔要道,曾有 “邵阳花鼓走天下”之说。1956年《打鸟》剧组赴中南海为主席和中央领导人演出。邵阳花鼓戏唱腔丰富,曲牌众多,独居艺术特色,剧目内容多反映劳动人民的喜、怒、哀、乐和生活情趣,用辛辣、诙谐、幽的手法歌颂劳动人民的真、善、美及中华传统美德。

08,祁剧 祁剧是湖南省汉族地方戏剧种之一,也是湖南省汉族地方戏曲中流行地域最广、历史最悠久的一个剧种,又称祁阳班子,清末名“楚南戏”,民国初年称“祁阳戏”,因形成于祁阳而得名。它源于弋阳腔,明初传入祁阳后与地方艺术相融合,明万历年间吸收昆腔和昆剧,清康熙后,又先后融汇徽调、汉调和秦腔而形成弹腔,由此祁剧剧目、表演艺术日益丰富,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以弹腔为主的多声腔剧种。祁剧兼有高、昆、弹三种声腔,艺术特点高亢、粗犷,带有浓郁的山野气息。祁剧的流布区域较为广泛,曾一度形成“祁阳弟子遍天下”的鼎盛局面。

邵阳仙人井综合文旅街区:探秘邵阳非遗文化长廊

邵阳非遗之邵阳布袋戏、花瑶挑花、滩头木版年画、宝庆竹刻墙画资料

09,邵阳布袋戏 邵阳布袋戏是我国现存唯一的原始布袋戏,当地人又称为“被袋戏”、“被窝戏” ,集木偶技巧、戏剧形式、表演技艺于一体。邵阳布袋戏 “一个艺人一副戏担” ,不管大戏小戏、文戏武戏、生旦净末丑、吹打弹唱耍,全靠艺人一个人手、脚、舌并用,十指灵活调度,风格清新、古朴、纯真。邵阳布袋戏蕴含的文化内涵、审美情趣、价值取向,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基本特征。至今仍保留了600年前的表演技巧、演出风格和演出形式,独具历史文化底蕴,对研究我国木偶戏和戏剧文化、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10,花瑶挑花 瑶族挑花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隆回县虎形山瑶族乡瑶族女子中流传的一种独特手工艺。瑶族挑花全凭瑶族妇女一双慧眼和巧手,不用描图设计和模具绣架,以简练生动的手法,循土布的经纬进行徒手操作,描绘出复杂的自然形象和抽象的人类思维理念。其立意巧妙,布局合理,图案古朴繁杂、左右对称,体现出浓厚的民族特色和乡土气息,加之针法精细,每件作品都是唯一,极具收藏价值。我国著名文学家沈从文先生赞誉瑶族挑花是“世界第一流的挑花”,是记载该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被中国美术馆、民族博物馆列为珍品收藏。

11,滩头年画 滩头木版年画始于明末清初,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是湖南省唯一的手工木版水印年画,其艳丽、润泽的色彩,古拙、夸张的造型,纯正的乡土材料和独特的工艺,使作品具有浮雕一般的艺术效果。滩头木版年画从抄纸原料的选择、纸张的制造、刷粉,到画稿、刻版、七次印刷、七次手绘,二十多道生产序都在一个地方完成,在全国年画制作中极为鲜见。鲁迅先生在散文朝花夕拾》中专门描述了滩头木版年画《老鼠娶亲》,并将该画视为珍品加以收藏。主要代表作品有:《老鼠娶亲》、《秦叔宝》、《尉迟恭》、《花园赠珠》、《西湖借伞》、《和气致祥》等。

12,宝庆竹刻 古城邵阳,盛产楠竹,自明嘉靖以来,就是我国竹刻艺术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康熙年间,邵阳竹刻艺人王尚智发明了竹簧制作技艺,给宝庆竹刻和中国的竹刻技艺带来了一场重大革命。在1915年美国旧金山巴拿马太平洋世界博览会上,宝庆竹刻获奖。建国初,宝庆竹刻畅销海内外,是当时湖南省出口创汇的主要支柱产业。宝庆竹刻是一项集观赏、实用为一体、古老而又典雅的民间美术,艺术特色鲜明、地方情趣浓郁、雕刻精致细腻,达到技巧、意镜、情趣的完美融合。

来源:雷振梁摄影天地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邵商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aoshang.cn/news/185449.html
分享到